在這裡, 巴丹,2015年的大地震留下了永恆,無可磨滅的印記。
據朋友的敘述,大皇宮的對面本來是一排多層屋頂的寺廟,從巴丹廣場對面的一座建築物的頂樓望去,一座接一座的尖頂寺廟彷彿重疊在一起,它形成的立體感充滿一種結構性的優美。
只可惜去年的一場地震,這一切都被解構了。
天搖地動之後,整排寺廟都遭殃,其中一座甚至幾乎完全坍塌,現在以鐵網圍繞封鎖,只留下地表面的基層,在兩座傷痕累累的寺廟之間留下一個歷史的空洞,一座怎樣都無法完美填補及整合的缺口。地震摧毀的不只是這一座廟,整座廣場其實都到處可見它災難性的威力。許多建築物都以粗大的木柱或鋼板頂持住,以防已被削弱的根基突然惡化而繼續倒塌,部分結構的碎裂或牆壁的裂痕,就多得無法一一說清楚了。
據當地的導遊說古時代整個盆地分成三個區縣,那就是巴丹(Patan),加滿都 (Kathmandu) 和巴塔普 (Bhaktapur)。每一個區縣都由各別的王族來管治,所以這三個地點都擁有自己的Durbar Square, Durbar 簡單來說就是皇宮的意思,而皇宮的範圍內必定會有寺廟,廣場,國會大堂等等,而這些建築物都以圍牆與城門圍欄起來,變成一個巨大的定居。
外國遊客進入巴丹廣場須付1000盧比,大約10美金左右。坦白說相對以這景點的規模來說,10美金是有點偏高。但尼泊爾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旅遊業,加上這些入門票也可以協助他們地震之後的重建工程,修復旅遊區及家園,所以貴一些也就無所謂了。當然也不得不想起導遊所說的貪污舞弊,據說非常猖狂,但這個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。
尼泊爾的皇宮與寺廟大多數都以木質材料建築的,所以這些建築物的許多大門旁門,窗口的框架,柱子,橫梁,甚至一些牆面都雕刻了許多圖案與形紋,比較普遍的是花卉的描繪。它的雕工之細膩與精緻可說是難以比匹,有些木雕作品的繁密 及複雜的程度叫人看了嘆為觀止,幾乎可以巧奪天工來形容,可說是充分展現了尼泊爾人工藝的雕琢精華。
這些雕刻藝工還是大有人在,只是越來越多都已經淪落成生產大量旅遊紀念品的工匠,為了多產而品質擺在其次,許多手工藝品一看就知道雕工粗糙,設計簡單,都是衝著遊客的喜好而來的。
失落的高素質手藝,多多少少也反映了漸漸失去淳樸善良本質的尼泊爾人。
Friday, December 29, 201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